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误入贼船 > 第七章 少年喜得志

第七章 少年喜得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范泰道:“臣认为应当给予优厚的待遇。过去朝中助教,曾被授予二品职位。颍川(今河南许昌)陈载已任太守掾,而被国子(相当于皇家学院)取为助教,贵在选用人才,而不局限官为几品。因此臣建议,如果有学识优秀而无职业的人,哪怕是未曾从事过教学,也未曾有功受奖,也可以取代臣的职务任国子祭酒,也可以先由朝廷聘为助教,能鉴别学识是否堪胜其职,也是重教敦学的一个方法。如果才堪其职,自然长期使任该职。”�

高祖眉头一皱道:“范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只是在这晋末宋初之时,百业待兴,朝上哪有钱去办学?建立国学之事,还是以后再议吧。”�

范泰的建议未被朝廷采纳,心中耿耿于怀。心想:“兴农功”与“治庠序”具有同等意义,并不矛盾,并且身为学官,而治学无丝毫成绩,感到有负朝廷重任,便诚惶诚恐地出班奏道:“陛下,臣认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中货币确实出现了危机,严重威胁着社稷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呀!”�

高祖不耐烦地道:“诸位爱卿,你们都来议议,如何解决经费缺短一事?”�

何尚之道:“臣以为短缺是因为币值不稳定所造成的。”�

范泰道:“谢谢陛下厚恩!我怎能受用得起呀?”�

高祖道:“范爱卿若是不允,就是对朕不忠!”�

范泰无奈,只好随高祖一拐一瘸地登上了彭城城楼。他由于通率任心,不拘小节,虽在公座,不异私室,高祖甚为爱之。然而不善为治,常常受到同僚的排斥。高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授命范泰为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参与机要。�

一次朝政上,范泰呈上《请建国学表》。高祖道:“范爱卿,你认为如何办国学?”�

范泰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治学是安亲兴国的必由之路,古代学龄儿童求学,父母为其择师而教,为了寻求高师,不嫌路途遥远,不畏背粮困难。因为学习不仅对于自己是一种崇高的享受和愉悦,而且学业即成,可以光宗耀祖,有益于国家。正因为教育有如此作用,所以国家教育制度一立,便能顺利得到贯彻执行。建议陛下在建国伊始,继往开来,应抓紧时间设立学制。”�

傅亮道:“臣以为货币短缺是民间私铸货币造成的。应该收集民间的铜器来铸造五铢钱。”�

范泰道:“臣认为收集民间的铜器具来铸造五铢钱,以增加国家货币的发行量是不妥的。”�

高祖道:“范爱卿有何妙法,快快讲来。”�

范泰道:“启禀陛下,臣早闻国家将私人铜器收归国有,百姓虽然失去了铜制的器具,但终究还能得到其价值,而国家铜币用度不足,这样做好处很多。我的意见却不相同,因而不能安寝。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必须谨慎,拯救危急的最好方法是务本,是人和。老百姓的用度不足,国君怎么会富呢?从来没有老百姓贫穷而国家富有的,从来没有农民不景气而工商学业繁荣昌盛的。因此,口袋里的东西漏掉,只要有所储备,有见识的人是毫不吝惜的;反穿着皮衣背柴,皮破了亦难以得存,圣王不谈有和无,诸侯不谈多和少,做官享有食禄的家庭,就不能和老百姓争利。所以,拨葵被说成是贤明的,织蒲被看成是不仁的,这都是因为贵贱都有定规,职责分明,没有差错啊!”�

在座的何尚之道:“建立国学一事,于民生社稷无关紧要。”�

范泰道:“教育虽然不关民生,似乎可以从缓计议,实际上是国家大计,应从速而行,要以‘重寸yin而贱尺璧’的jing神去兴办教育。”�

高祖道:“范爱卿,你以为多大的人可以立志学习?”�

范泰道:“臣认为年至十五以立志学,其言出于孔子,确为千古遗训。但是,如果确属有志气有抱负的人,何必因其年长年幼而加以限制不允许有所进取呢?扬雄之子扬乌幼年参与写作《太玄经》,不愧为神童,但五十岁学《易》,为时虽晚,却无大过。因此,一家之中,十五需要学习,五十同样需要学习,与父兄同堂而学,理应允许。小而言之,这是有悖于自然规律,但大而言之,却是弘扬孝道。不知《chun秋》,则是更大的欠缺。读书学习可以让人长知识、懂道理、明是非呀!”�

高祖道:“范爱卿,你以为对于朝中的教官,应当给予什么样的待遇呢?”�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