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北京镜鉴记 > 北京镜鉴记 第13节

北京镜鉴记 第13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刘鉴从鼻子里长长地出了口气,定定心神,慢慢走到坑边。旁边瑞秋看捧灯太可怜了,就走过来扶他起身,捧灯挣开瑞秋的手,伏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十三娘捂嘴轻笑了一下,朝瑞秋摆了摆手,意思是说:这主仆俩的事情,咱们外人就别管了。

刘鉴走到大坑旁边,扒着坑壁溜下去,然后掸掸衣襟上的浮土,按照中央黄帝(黄色)、东方太皋(青色)、南方炎帝(红色)、西方少昊(白色)、北方颛顼(黑色)的方位,分别放下一点五种颜色的土壤。然后他朝坑外一伸手,十三娘心领神会,赶紧把葫芦递过去。

刘鉴接了葫芦,轻喝一声:“捧灯,拿个桃木橛来给我!”捧灯闻听主人叫他做事,想必是气消了一半,开心地一个跟斗翻起来,顾不得脸上全是鼻涕眼泪,伸手就从地上拿了个桃木爵来——那本是袁忠彻饕餮袋里的东西——三步并做两步冲到坑边,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刘鉴。刘鉴白了他一眼,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橛,不是爵……桃木楔子,明白么?”

捧灯惊慌失措,差点就把袁忠彻的桃木爵给扔坑里砸碎了,赶紧转身跑到竹箱旁边,翻出一枚小巧玲珑的桃木橛来。刘鉴接过桃木橛,把它尖头冲下,顶在葫芦腰间,摆放在坑中央洒的五色土上面——葫芦底部正朝着黄土。然后顺手从旁边捡起几片碎瓦,把桃木橛轻轻固定好了,在上面再放几片瓦,搭成一个架子。

他小心翼翼地干完了这一切,站起身来退到坑边。十三娘朝他递过手来,刘鉴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借力跳到坑外,然后朝还躲在瑞秋身后的宋礼拱一拱手:“宋大人,把伕役们叫回来填土吧。让他们填的时候可小心点儿,别把中间的葫芦给弄塌了。”同时摆摆手,示意捧灯把从袁忠彻饕餮袋里捜出来的东西都收回去。

他摸到可能装东西的小物件就全都掏出来,时间不长,已然摆了一大堆,终于找着个镶着玳瑁的黑漆圆木匣,也就拳头大小。开打匣盖,里面是中圆外扁五个格子,盛着细碎的五色粉末。

捧灯欢叫一声,赶紧把木匣递到刘鉴手上。刘鉴转身把手里的葫芦递给十三娘,然后用食中二指捻出一点红色的粉末,凑在眼前仔细地瞧瞧,满意地说:“不错,是蜀中大巴山龙脉最好的红土。”

刘鉴一边布置镇法,一边向捧灯解释说:“这些五色土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都是从专门的地方取来的,还好你没用最珍贵的青色土和泥玩儿,要不然就算是能从袁大人这儿拿到备用之物应急,我也饶不了你!”

“啊?”

“那青色土最是得之不易,要从江浙行省南通地方扬帆出海,在东海上六百里外,有一海岛名叫‘苏岩’,只有那岛上才出这种青色土壤。从周代起,历代的社稷坛都从那儿取土,两千年来,青色土已经越挖越少——《山海经》上说那地方叫‘猗天苏山’,可现而今别说山,连岛都快给挖光了,只剩下礁石而已,浪费一点儿就少一点儿。”

宋礼点头答应,从附近一棵树上摘下灯笼来,举过头顶,左右摇晃了几下。不一会儿,刚才被遣下山的兵丁、伕役们呼噜呼噜地又都爬上山来了。袁忠彻早被捧灯和瑞秋扶到一边,靠着棵歪脖的槐树坐下,东西也全都收拾好了。宋礼叫过领头的小军官,把刘鉴的话复述了一遍。修建土木工程免不了勘舆驱邪,搞点神神鬼鬼的,所以大家碰上这种神秘兮兮的事情,倒也没怎么大惊小怪,二话没说就动起工来。

伕役们先十分小心的把那个用瓦片遮盖起来的小葫芦用土埋好,拍了个西瓜大小的坟包,再大张旗鼓地往坑里填土,只过了约莫一柱香的时间,就把这块地方平整如旧,多余的土全都填在运瓦片的竹框里,搬去了山下。

事情顺利完成,宋礼一摆手:“下工。”兵丁、伕役们如蒙大赦,赶紧向老爷们行了大礼,然后纷纷散去。几个之前说怪话的伕役,虽然对凭空多出一个女人感到奇怪,但充其量也不过是在肚子里嘀咕几句罢了,几位大老爷在前,远处定更鼓都打了,能不招事就尽量不招事,好早些回家上炕。

等到闲人散尽,刘鉴轻摇折扇,走到被填平的大坑中央部分,猛地朝上一蹦,用力踩了下去。落地之时,只听得从地下传来轻微的“喀吧”一声,随着声音响过,四周的地面有几处猛然往上一鼓,旋即就平复如初。

“哦,原来如此,”捧灯恍然大悟,“原来是海岛之土,我说怎么青色土和泥不成团儿呢。”

“你还真干了!”刘鉴真是哭笑不得,想伸手给捧灯后脑来一巴掌,又怕洒了手里的五色土,只好恨恨地一跺脚。

“这不也没耽误爷您的事儿么……”捧灯早有准备,两手护头,腆着脸谄笑着说。

刘鉴恨声道:“耽误事儿就是大事儿!你以后再敢乱动我这箱里的东西,就别跟着我了,我写一张文契卖了你!”

这话可是前所未有的重,捧灯吓得“咕咚”一声跪倒当地:“求爷饶了小的,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说罢叩头如同捣蒜。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