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致我们终将相忘的江湖 > 第二十七章 赵二

第二十七章 赵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早已在殿外候着的金陵正副两位出访使,听得传召,便缓步走进殿来。萧左是第一次穿一身绯色袍服,头戴幞头纱帽,但由于没头发,看起来有那么点怪异。

南唐的官服依然是遵循前唐的旧制,幞头的样式为圆顶直角幞头,这是一种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

而此时的宋国官员戴的是方顶硬壳幞头,与李萧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周幞头,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而赵匡胤本人也带这中幞头。

据说这种幞头是赵匡胤本人发明的。话说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翌日,宋国以接见属国的礼仪,正式在紫宸殿接见了金陵使臣。这是赵宋立国以后,南唐称臣的第二次入宋朝见,赵匡胤对此极其重视,为此在金陵使团入城的时候,特意让自己的亲弟迎接,这等待遇,其他诸国使臣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南唐对于赵匡胤来说,是其先南后北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南唐久安,不似中原五代更替。一直以来,李氏两代经营,也算上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赵宋要一统天下,收回石敬瑭出卖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恢复中原往西荣光,就需要强大的钱粮与人口来支撑。

宋军对后蜀,南汉的战争已经到了后期,战局已定,如此南方就只剩下南唐和吴越。蜀地的富足让赵匡胤覆灭南唐的**越来越强大,但是当年随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时,正阳桥前一幕,那个万夫难敌的林仁肇,一直记忆犹新。

多年来,林仁肇驻守长江防线,操练水军,一直让江北宋军毫无可乘之机。平心而论,在赵二的心底里还是很欣赏像林仁肇这般的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但他同时也清楚,如此这般人物很难收于麾下,所以才想出了这招反间计来除掉自己南下江南的绊脚石。他相信,没有了林仁肇的南唐,便如自己后院一般可以长驱直入。

而金陵使臣的到来,便是赵匡胤计划的最后一步,如何像李从善出示画像,他还在考虑中。

两人走到殿前,俯身跪拜了下去,同声道:“外臣李从善(萧左)叩见宋国皇帝陛下。”

“平身。”赵匡胤微微一笑,对于李从善,虽然只见过两面,但也有算有印象,而看起来年纪轻轻地萧左,让他不禁多看了几眼。

当看到萧左两鬓没有头发,他略微有点诧异,虽然在上朝之时,自己的胞弟已经言明了这个萧左的身份,可他还未全然放下心来。

赵光义是因为萧左是延寿的徒弟,还有延寿圆寂时的那封信才相信了萧左的效忠,而不是金陵方面派来的细作。但赵匡胤想得却更多一点,和尚想某个前程这也无可厚非,但既然选择了在南唐为官,又为何又来向自己示好。

赵匡胤坐在紫宸殿的龙椅上,金殿之上,一干文武左右而立。御极以来,已有十数载,赵匡胤一直都兢兢业业,为了使这个年轻的帝国不至于像五代一般夭折,他杯酒释兵权,他加强了文官集团士大夫们的地位,以巩固自己的皇权。削去殿前司的权柄,改三衙和枢密院分权,为的就是避免手下的这帮将领兵骄将勇。

现在的赵匡胤很满意,帝国的前景一片光明,文官集团的实力也进一步加强起来,只要等到国家一统,天下承平的时候,便可以再一步削弱武将勋门的权柄,那么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必定能开创一个盛世天下。

做皇帝的,只要不是荒淫无道,心无大志,安于逸乐的,谁都想亲手打造一个强大的帝国,然后受万世敬仰。作为开国君主的赵匡胤,他不想如秦始皇那般自己死一死偌大的帝国就分崩离析,也不想如汉高祖那样外戚专权,差点就断送了国祚。

看着大殿之外刚从山边爬上来的太阳,赵匡胤感觉到距离自己心中所想越发近了。他看了一眼身旁的老奴王继恩,淡淡吩咐道:“宣进来使臣进殿吧。”

王继恩躬身点了点头,转而挺直身子沉声喊道:“陛下有旨,宣金陵使臣进殿面圣。”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