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方外:消失的八门 > 318、丁老师又上课了

318、丁老师又上课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两种做法的价值选择是一样的,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能根据现实情况采取更合适的方式,就是一个聪明人。

宽恕和仁慈也是一种美德,但人们常常对这种美德有所误解,关键要看我们的行为是维护了怎样一种价值观。粟六叔企图得到朱山闲的宽恕,但朱山闲是没有资格原谅他的。

有资格原谅加害者的只有受害者,而且他们也有资格选择不原谅。而不论得不得到原谅,人们都要承担言行造成的后果。

其实朱山闲已给与了最大程度的仁慈,他阻止了粟六叔的行为,不仅是救了粟六叔的姐姐、姐夫,其实在挽救粟六叔的本人。可惜的是,粟六叔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做出了恶毒的选择。

假如朱山闲让粟六叔的行为得不到任何惩罚,这并不是仁慈,因为他在价值冲突中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这种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包含的价值冲突是什么,从而做出选择,这也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途。

这些划分,只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丁齐只是做了一番简单的介绍,他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朱山闲的师父说的那三句话:首先做个好人,然后做个聪明人,才能做个正直的人。

好人怎么定义,既困难又简单,但在朱山闲的故事里并不复杂,朱山闲就是个好人,也是个聪明的人与正直的人。

当人们学会思考之后,首先就要对善良有最朴素的认知,拥有正常的心智从而具备同理心。很多变态犯罪分子,往往在认识中都有这一方面的缺失。

举个例子,假如人们可以随意杀人,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杀。人们自己希不希望被杀?当然不!所以不可随意杀人,进而也应该阻止并惩罚随意杀人的行为。这是最简单的同理心,是智慧反思的必然结果、道德标准与法律规范的最初来源,也是所有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价值核心。

很多人内心中都自以为有良知,但实际行为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不仅没有维护良知,还以仁慈或宽恕为自己开脱,这恰恰与真正的良知相悖。在价值冲突中做出的选择,就反应了他或她是什么样的人。

那么怎样才是一个正直的人呢?很多人对正直也有所误解,心直口快并不是正直,性格耿莽也非正直,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更不是正直。《易经》中有句话说得很透彻:“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正直并非表面的耿直,首先是心正,能在价值冲突中做出不悖良知的选择,便是行直。正直的人更需要思考,像朱山闲阻止粟六叔这样的事情,他可能会思考该怎么做,但他不会思考该不该做。

有一句话叫人心难测,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是可以分析的,在此基础上,它是可以测量并预知的,至少从统计的角度是可以测度的。所以在神农架遭遇伏击时,丁齐很愤怒但并不意外,若非早有测度,又怎能做足准备?

丁齐没有用神念,就是在款款讲述,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上,然后他提了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古老但总是绕不开的问题——我是谁?

它也是最简单的好人定义,是一个抽象的标准。人都会犯错误,但可依据它定义在某一段时间、某一种行为中的自我。

那么所谓聪明的人,就是能够看清楚实质,不仅是道德标准与法律规范的实质,也包括各种行为所包含的价值冲突的实质,清楚别人在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聪明人同样是一个抽象的标准,因为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朱山闲是个好人,他之所以会杀粟六叔,是基于内心中最朴素的善良,从而在价值冲突中做出了选择。

假如朱山闲发现了这种事情,既不去阻止,也不设法让粟六叔受到惩罚,那说明他要么缺乏良知,要么缺乏勇气。朱山闲之所以会当场喝止,不怕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是基于他对身手的自信,对粟六叔的动机、行为以及自己的处境都有清醒的判断。

但是换成另一种情况呢,假如朱山闲就是一个不会功夫普通人,恐怕不是一个拿着钳子的暴徒的对手,又应该怎么办呢?其实朱山闲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不去当场喝止,而是回到酒席中提醒粟六叔的姐姐姐夫,也将这件事告诉大家。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