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农家田园记事 > 舂米记事

舂米记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而且看着那份量不清的东西,春秋心里终于明白,为什么舂米是男人们的活了,因为一定是很有气力的强汉子才能够连续不断的舂米。

杨李氏往石臼里倒完糙米,就让站在一旁的春秋几个孩子去一边玩去,要是一不小心撞到了什么东西,可算是白忙活了。

春秋几人也乐的清闲,待听到杨李氏的话后,大呼一声就跑了不见踪影。

杨李氏可没有管春秋几个孩子,接着让杨为民和杨为柏兄弟一左一右的站上石臼,两人手扶着木杆,随后开始你一下我一下的对打起来。

杨李氏趁着两人对打的功夫开始给周围的人分发工具,又将之前的拿过来的防水布抻开扑在地上,防止被砸出来的水稻粒到处乱飞。

像是听到了杨家村众人的心声一样,一连几天都是难得的好天气。

杨为民兄弟几人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把捆回来的水稻都散开铺在簸络里,让其晒干,等到将田里所有的水稻都收割干净后,他们杨家就开始准备给水稻脱壳放仓储存。

就像春秋他们每天都吃的白米一样,都是经过水稻脱壳来的。

水稻脱壳的过程叫舂米,由农民将稻谷砻去壳后,将得到的糙米(也就是没去壳的水稻)放在石臼里,用木棍或木头上装上园石,一人或两人在用力对打,就会分离糠和米粒,使糙米变为白米,就叫舂米。

用来舂米的工具就是一口石臼,是用一块大整石头慢慢凿成。位于村东口空地的不远处,杨家村的村口就有两个石臼,一次能脱两家。

一切都做好之后,杨李氏才有些闲心往一旁招呼“哎呦,大牛来了!”杨李氏看到不远处正往过走的青壮汉子笑着挥手,心想着还正想找他呢,结果直接撞上了。

“唉,五奶奶,来嘞”青壮汉子后背背着一个大背篓,里边装着一些工具,整个人看起来像铁塔一样高大,皮肤黝黑,张口一笑,就露出他那整齐洁白的牙齿。

“诶,早干早完事啊,五奶奶,你们这是都来了?”大牛说话淳朴,对谁都是一副爽朗憨厚的模样,顾氏袁氏几人也都一一回了话。

臼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且口的直径不小于70~80公分。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石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伟杆,“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每年的七月份和十月份左右都是舂米的时节,因为家家户户都种会水稻,所以用来脱壳的石臼每到这个时候都十分紧俏,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杨大爷爷都会给每家每户的通知日期,比如今天谁谁家去,明天谁谁家去,好让大家心里有个准数,不至于手忙脚乱。

今天就轮到了他们杨家和村东口的大牛家。公鸡打鸣之后没多久,杨家人全都动身起来,包括春秋在内的所有人都去了村口的稻场。杨李氏几人手里拿着用来分离糠和大米的簸络,筛子,杨老头拉着糙米袋赶着牛车。当然,小孩子们都是去玩的,毕竟舂米晒筛米都是大人的活计,小孩子臂力太小,做不来。

昨天用了石臼的人家早就将周围都打扫干净,春秋手里拎着扫帚站在一旁的角落里,看着杨李氏他们将袋子里装的稻穗一起倒进了石臼里。春秋这才有心思观察起来,她前世属于北方人,对于南方的水稻都不怎么了解,酒盅样的石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春秋猜测应该是给舂米的人当做扶手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