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一千零三十三)“无声的部队”

(一千零三十三)“无声的部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但对于“沉默上将”杰利科来说在海战中他最为担忧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德国人已经用行动表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潜艇、水雷和鱼雷进行作战;而毫无疑问的是我相信在舰队作战中他们也将尽力的最充分的利用这些武器尤其是因为他们在这些特殊领域拥有实际上优于我们的力量。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形式的攻击考虑我们自己的战术方法。”

“德国海军的潜艇如果按预期与他们的战列舰队协同作战的话也许会使用下列方法:与巡洋舰或者可能与驱逐舰同时作战;或者潜艇与战列舰队同时作战。”

“在第一种情况下德国潜艇可能以巡洋舰为先导在前进中部署在有利于攻击我方战列舰队的阵位;在第二种情况下德国潜艇可能滞留在敌战列舰队后边或侧面位置敌战列舰队则向需要的方向移动以引诱我舰队与他们的潜艇接触。

“我尤其希望引起诸位大臣们对潜艇的威胁的注意。因为如果我们拒绝敌舰队引诱的话很可能被视为拒绝同敌舰作战而公众强烈预期的尽快迫使敌舰同我们交战的希望实际上很可能因此落空。而这样的结果势必会为英国海军的全体官兵和公众所不容。”

“……‘无声的部队’之所以无声不是因为它正在专心的思索和学习而是因为它被日常公务琐事和越来越复杂的技术问题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们有胜任的舰长有才华横溢的技术专家有无与伦比的航海家还有勇敢而忠诚的水兵……可一旦打起仗来只会管理军舰的人却远远多于擅于指挥战斗的人……”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日德兰大海战爆前邱吉尔对他曾经管理过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作出的不无辛辣的评价。

到了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欧洲多数的国家陆陆续续的卷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之中。与所有交战国的总参谋部的设想完全相反的是这场他们认为的应该是迅歼灭敌国有生力量的集团军运动战却最终演变成了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之滨的大规模阵地消耗战各个交战**队的成千上万的士兵被血泊和泥泞所吞噬……没有任何一个参战国能够预料到战争将会以这样的形式长期的持续下去。德国尤其如此由于根据历史上的先例(德国统一时期所经历的几场战争)和迷信本国的军事力量战无不胜德国官员们普遍认为全世界的经济和贸易以及因此产生的广泛联系经受不住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长期中断因此这场战争必然会象以前那样在国际调解、仲裁和谈判下以各交战国相互做出妥协而结束。因而这种战争预期造成了德国官方的备战方式只是一种集中在军备方面的短期行为而在经济上德国却并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

根据普法战争的经验德国政府及德意志国家银行在战前将战争储备金增加了一倍达到了85oo万金马克以备战时购买军需物资之用然而在长期战争中比经费更加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和消耗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工业化的德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原料进口的国家象德国自身的粮食生产在战前可以满足本国需要的百分之九十但食用油的六分之五、乳类制品的二分之一及肉蛋类的三分之一需要从国外进口在大战爆前德国却没有建立粮食战略储备。同样德国战时急需的工业原料除了煤、铁和部分铅、锌外钨、铬、锑、镍、铝、锡和锰等战略金属则完全依赖进口纺织品和化学品的大部分原料如硝酸钾、硫磺、石油、橡胶和工业油脂也是如此。

但幸运的是在战争开始的前几年也许是因为中国商人们受到巨额利润的驱使中国在德国建立的很多商业贸易机构都在德国屯积了大量的相关战略物资在战争爆后这些德国急需的物资都被德国政府以高价全部收购这些战略物资不但在后来的战争中挥了巨大的作用缓解了德国物资方面的困难也让中国的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溢(这件事再次的体现出了华夏传统“互利共赢”商道的过人之处。)

“我以为这些战术如果不被理解我本人很可能会被公众厌恶甚至于唾弃;但只要能得到诸位大臣的信赖我就能够根据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置知识浅薄的意见和一知半解的批评于不顾采取真正击败并消灭敌人战列舰队的策略。”

“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艰难的。只要稍微走错一步我们的战列舰队的一半舰艇很可能尚未来得及开火即因敌人的水下攻击而丧失战斗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遭受来自于水下攻击的巨大可能性从战术上做各种准备以防止敌人的阴谋得逞。”

“我告诉大家这些的目的在于向诸位大臣详细陈述我本人的观点使诸位注意改变因以前的经验所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海战战术因为这些先入之见是在舰队海战当中出现潜艇之前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的。”

杰利科上将的陈述基本上得到了英国海军部和战时委员会的多数赞同。因为在当时的战略形势下如果英国舰队的总司令命令部下即使怀疑德国舰队的退却的目的是想要引诱他们落入水雷和潜艇的陷阱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穷追不舍那等于是在疯。客观上讲杰利科所采取的战略对英国来说是非常正确的。杰利科现在所采取的战略和战术保证了英国海军在保护海上航线的同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损失实现了对敌人的封锁成功的维持了英国的海上优势。而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邱吉尔说的那句“交战双方唯一能在一个下午输掉整个战争的人”是对他忍辱负重的深深赞许“沉默上将”却还是险些被英国国内众多指责的声音骂死。

从这一点上来看“清流”也不光是东方的天朝上国所独有即使大英帝国这样的先进国家也不能免俗。

但即使有了中国人在开战时的雪中送炭在战争爆后德国在经济方面遭遇到的困难局面并没有大的改观。由于英国海军控制着全球的制海权协约国集团各成员国可以利用世界上的一切有利资源通过海上航线为自己“输血”而同盟国方面的情况则大为不利。各个成员国尤其是德国的各个出海口被英国海军封锁得密不透风总吨位达3oo万吨以上的商船队开战后百分之九十以上失去了作用大量的商船或者被敌国海军扣押。或者蛰伏于港口所有必须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进口只能依靠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美国和中国等中立国进行间接而有限的输入。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和延续英国和法国达成了更加严密的监视中立国贸易的协议进一步的扩大了禁运商品的种类和数额结果到1916年年初德国食品的进口总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虽然德国政府于1915年起实行了食品配给制但由于在战争时期进口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却仍然需要保证工业原料的输入从而导致居民食品的配给量越来越小配给的范围却越来越大这表明协约国的“饥饿封锁”政策在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国内普遍寄希望于德国海军能够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与原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英格诺尔主张以公海舰队向英国皇家海军主动挑战吸引英国派出部分舰队投入北海的战斗。由于坚信德国海军在战舰的质量上和官兵的素质上胜过对手德国人认为甚至可以考虑同英国海军“大舰队”来一场主力决战以改变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达到打破英国海军海上封锁的目的。由于主力决战所冒的风险太大德国政府一直不敢决断接任英格诺尔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波尔上将把打破封锁的希望寄托在潜艇部队的身上但是由于击沉中立国船只引起了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最终被迫限制潜艇作战的规模而这样就无法达到打破封锁的目的因此德国人又把目光放在了水面舰艇上考虑用一场有限规模的海战削弱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打破海上封锁。

1916年1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好斗的莱茵哈特.舍尔海军上将为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德国公海舰队在继续派出袭击舰和潜艇袭扰英国海岸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决战的计划也在逐渐的酝酿和制定当中。

而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生性谨慎的“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的率领下于苏格兰北端驻泊扼守北海出海口将德国公海舰队的活动范围死死压缩在了狭小的北海水域使德国公海舰队无法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造成威胁。杰利科的计划虽然稳妥但却不符合大英帝国海军光荣的“进攻传统”公众舆论纷纷强烈抨击杰利科“消极避战”一些海军军官对杰利科的行为也大为不满送了他一个“沉默上将”的雅号。

因此在得悉德国海军可能采取重大行动的时候已经被德国潜艇和袭击舰折磨得yu仙yu死的英国皇家海军也衷心希望能够通过一场海上主力决战消灭德国海军一举赢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胜利重现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雄风挽回在英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