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崇祯本纪 > 第五二O章:炮兵

第五二O章:炮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正当赵率教绞尽脑汁寻找如何妥善安置这支身份特殊的援军时,眼前这个叫郝永忠的少年领队向他提出了一个异常简单的解决方案。

郝永忠的解决方案确实很简单:少年队来的是炮兵,那就把大炮运上城头,直接向锦州明军展示一下操炮技术就好了。

火炮就位,当看到少年队的装填速度,比锦州最老道的炮手还快;当看到少年队操控的六门火炮能娴熟的打出一组组齐射;当看到齐射而出的一组组炮弹准确的落入指定地域,在地上犁出渔网状痕迹;出身武将世家,拥有几十年战阵经验的赵率教差点惊掉了下巴。他从没想过,火炮竟然还能这样操控!

火炮素有战争之王的别称!

自火炮正式在战场上出现,就因破坏力超大迅速得到各统兵将领的青睐。不过,作为具有战场统治力的强力战争兵器,火炮可并非只是火枪的放大版。要想用好火炮,那真心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才能把火炮玩好玩转!

在朱由检的理解中,海军船长清楚明确的大声喊出指令能有效杜绝下属对指令的误判;而下属接令后的大声复述,则是对所接指令做一次完整的复核。这样的指令往来程序虽有些繁琐,但却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指令传递环节所造成的误差。

当然,朱由检也很清楚陆军炮兵与海军所处环境并不相同,但朱由检觉得,临阵时口齿清楚的大声喊出指令让身边人听到,既能减少误发指令的可能;又能在战后复盘时,更容易理清指挥官的指挥思路和应负责任。所以,当这套模式在沉寿尧主持的珍运船上获得充分肯定后,朱由检就亲手把它写进了少年队(不只是炮兵)的条例。

以朱由检的身份和他在少年队的威望,朱由检钦定的条例,少年队成员,即便没能理解条例背后的含义,他们也会坚决执行绝不会违背。

就像现在,虽识字不多,对条例背后的含义也不理解,但想起最崇拜的崇祯陛下,郝永忠高吼的声音也不禁又大了三分。

巨大的吼声在城楼狭小的空间内回荡,震得赵率教忍不住掏了掏耳朵。侧头看了看郝永忠青涩的面庞,赵率教心中不由叹息了一声。

朱由检登基,一直在实学院默默做研究的徐光启和孙元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名正言顺的去深研火炮铸造技术。有了充沛的人力物力支援后,孙元化一直实验的二次淬火工艺(炮身)迅速得到完善。

当试炮显示铁模炮身过脆问题真的已经解决后,早就唯朱由检马首是瞻的张彝宪,迫不及待开始在大明兵工作坊(石碑胡同)大规模使用铁模法铸炮。

现阶段兵工作坊能用的铁模,虽只有孙元化亲手制作的几套六磅炮模具,但因铁模可重复使用的便利性,兵工作坊很快就铸成了十几门六磅新炮。

炮是有了,但朱由检心中的炮兵,那可是真正的技术兵种,绝不是简单能开炮的人就算是炮兵。在亲身经历过旅顺守城战,对大明军中炮手有一定了解的朱由检眼中,大明军中现在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炮兵,一个都没有!

朱由检虽没去过宁远,但按经历过宁远大捷,亲自在宁远培训过明军炮手的孙元化所说,宁远炮手虽经红毛番人罗立培训,但同大明军中其他炮手一样,都还存有“乱装药”这一致命的痼疾。

战前一个月,为确保锦州不被攻陷,朱由检冒险派出新组建的少年队炮兵携十门六磅炮增援锦州。这支少年援军,是锦州明军除物资外,见到的唯一一支援军。

第一次见到少年队炮兵组成的援军,已做好死在锦州的赵率教心中不由五味杂陈。在赵率教心中,除了见到援兵应有的感激高兴外,隐隐还有着三分的不屑和一分的恼怒。

感激:对于后方唯一前来的一支援军,而且还是新登基少年天子亲自指派来的亲卫援军,赵率教怎会不感激涕零?

不屑:援军只是由十门身管偏细的火炮(六磅炮炮身不如大佛郎机炮身粗)和一群十多岁毛都还没长齐的青涩少年组成;即便火炮是由崇祯陛下亲自督造,即便少年全都是出自崇祯陛下潜邸;可赵率教能对这支援军战力抱什么希望?

恼怒:充当援军的少年个个都来自崇祯陛下的潜邸,都算是崇祯陛下的侍从玩伴;这样的身份你让赵率教怎么派他们去守城?要是万一死伤上几个,那他赵率教就算守住锦州最后只怕也会是有罪无功吧?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